學生的數學考卷拿到一個很可怕的分數,大概都是1/3加1/4等於2/7這樣的問題。
我鎮定地安慰他說:「嗯,我知道你的想法,你是把整數相加的方法運用到上面跟下面(他點一點頭),不過這兩個不是整數,是分數,分數相加時,我們必須把整個分數一起考慮,不能把分子、分母拆成單獨的整數字來想。」
學生的想法永遠帶有某種邏輯,我們應該要試著找出學生的邏輯。了解學生怎麼想的,不是因為要「懲罰」學生失敗的邏輯,而是要「褒揚」學生還願意去思考的努力。即便學生的答案是錯的,也不要讓學生覺得是自己的能力有限(自己很笨),無法把數學學好(因為很笨所以才學不會數學)。
重點是,老師不要心急給學生太多協助,不要奪走學生在數學課堂活動進行時的認知需求。
什麼是認知需求?課堂上常見的情況是:學生不會,馬上問老師;老師馬上協助。學生期待老師馬上提供協助,老師馬上分解問題,學生聽完就會了(所以老師沒教過的都不會,老師教過的也不一定會。)師生雙方扮演預期的角色,學生不必靠自己努力,問就好。老師太過輔助學生,卻經常在不知不覺中就剝奪學生的探索與學習機會。
因此,在學生求助時,我會非常小心回答,不替學生做他們應該做的事,例如看題目。我會要求他們盡可能把問題畫出來、說出來,試著把對題目的想法呈現出來,讓他們有機會靠自己開啟新的想法與對數學的體悟。
Comentarios